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本地政策
通化市关于全面加强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的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0/08/12  |  来源:通化市政务服务与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  专栏:本地政策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商务厅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吉林省关于推进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吉商信息〔2017〕7号),大力推动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电子商务领域信用数据进行归集整合、分析运用,建立完善跨地区、跨领域的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不断提升公共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为我市电子商务的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电子商务全流程信用建设
  1.严把生产企业质量关。逐步建立健全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诚信档案,归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对违法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提高失信成本,引导市场主体加强自律,守法经营,保持良好信用。(市市监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2.建立实名登记和认证制度。对开办网店的单位和个人核实身份,定期更新并依法报送相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和产品为重点,严格执行工商登记相关规定,并将营业执照或通过身份核验标记等信息向社会公开。建立产品许可官方网站信息链接。支持开展电子商务网站可信认证服务工作,推广应用网站可信标识,为电子商务用户识别假冒、钓鱼网站提供手段。(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3.加强网络支付管理。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与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电子商务账款支付中的作用,防范网络欺诈等行为。进一步完善网络支付服务体系,推动网络支付业务规范化,标准化。(人行通化中心支行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4.建立寄递物流信用体系。完善商品寄递过程中的信息实时跟踪机制。加强对寄递物流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管理,探索建立监督部门、商户和消费者对寄递物流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评价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倒查和追究机制,对严重失信寄递物流企业限制入驻电子商务平台。(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5.强化消费者权益保障措施。支持和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实施“先行赔付”制度。鼓励商户公开作出承诺,参加“规定期限内无条件退货”等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有关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健全消费者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处理回应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并加强沟通衔接。(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二)加快推动电子商务信用信息共建共享
  6.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记录。相关行业主管、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平台及电子商务代运营、物流、咨询、征信等为电子商务提供支撑服务的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依托市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互联共享。涉及企业的相关信息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电子商务平台要建立完善交易双方信用记录,以实名注册信息为基础,及时将恶意评价、恶意刷单、虚假流量、图物不符、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严重影响电子商务秩序的信用信息纳入信用档案,报送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市监局、市政数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7.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承诺制度。推动电商向社会作出公开信用承诺,承诺内容包括信息真实性、产品质量、服务保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并以规范格式向社会公开,承诺违法失信后将自愿接受约束和惩戒,全面建立市场主体事前信用承诺制度。信用承诺事项纳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并作为事中事后监管的参考。(牵头单位:市市监局、市政数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8.完善产品信息溯源制度。推行商品条形码,以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产品为重点,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引导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建立产品上架、销售、配送、签收、评价、投诉全方位全过程线上留痕监督管理体系。(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9.推动建立线上线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市信用综合服务平台和“信用中国(吉林通化)”网站,归集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信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共享平台要与电商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鼓励电商平台、快递物流企业之间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电子商务领域信用信息交互融合、共同应用。(市政数局、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三)深入落实电子商务信用监管
    10.加强第三方大数据监测评价。支持和鼓励社会征信机构运用大数据手段,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用状况评估,独立、客观地揭示信用风险。加强对商务“12312"、消费者“12315”,文化“12318”、价格“12358”质量监督“12365”等举报投诉服务平台的电子商务失信信息整合、共享、推送。在“信用中国(吉林通化)”网站开通网络失信举报中心,畅通群众举报途径。(市政数局、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11.健全政府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协同配合,推进线上监管与线下监管相衔接。充分发挥电商平台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发挥广大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推动形成社会共治的局面。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机制。(市政数局、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12.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管理水平。支持电子商务平台依法整合线上线下数据资源,将政府部门市场监管中产生的可公开信用信息与自身掌握的信用信息进行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及时掌握了解市场主体经营交易信用状况,有效识别和打击失信商家,为诚信商家和客户提供优良的交易环境和平台服务。(市政数局、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13.落实电子商务平台主体责任。电子商务平台要建立健全内部信用约束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在商品质量、知识产权、服务水平等方面的信用管控。建立商家信用风险预警制度,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恶意刷单炒信的严重失信商家和拒不改正、拒不下架等不良行为,电子商务平台要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及时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发布风险提示。电子商务平台要建立完善举报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和掌握疑似违法违规信息并报送相关监管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及时查处电子商务领域违法失信行为。(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14.更好发挥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在电子商务信用监管中的积极作用。支持信用服务机构以需求为导向,依法采集电子商务平台、交易主体及其物流等相关服务企业的信用信息,加大信用产品研发力度,在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保险等方面提供电子商务各类主体所需的信用产品和服务。通过电子商务相关协会组织,加强电子商务企业自我信用约束和行业自律。(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四)广泛开展电子商务信用联合奖惩
     15.加大信用信息公示力度。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基本信息、信用信息及重大事件信息披露制度。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在市场主体经营页面显著位置公示其营业执照、身份核验标识、信用等级等信息或包含以上信息的电子链接。推动在电子商务平台网站首页设立“信用中国(吉林通化)”网站和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窗口,提供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查询服务。引导从事电商经营的市场主体公示更多在生产经营、采购销售物流等方面的信用信息,完整公示产品信息和服务承诺,并将交易双方评价和服务承诺履约情况记入信用档案。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保护电子商务领域消费者隐私权益。(市政数局、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16.加大对守信主体的激励力度。建立和规范电子商务领域守信主体“红名单”制度。在商贸活动中,加大对“红名单”主体推介力度,在公共服务、市场交易、社会管理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便利。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对“红名单”主体在搜索排序、流量分配、营销活动参与机会、信用积分等方面给予倾斜,强化正面激励引导。引导有关金融机构在融资服务、利率等方面对“红名单”里的市场主体给予便利和优惠。(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人行通化中心支行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17.加大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建立电子商务领域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加大对被列入“黑名单”的电子商务平台及相关服务企业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频次,依法对企业有关失信人员实施不得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职务、经营限制、融资授信限制等联合惩戒措施。支持电子商务平台按照有关管理规定,对“黑名单”主体实施限制入驻会员、降低信用等级、屏蔽或关闭店铺、查封电子商务账户、公开曝光等惩戒措施。(市市监局、市商务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18.加强对电子商务领域失信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恶意欺诈、服务违约、恐吓威胁,以及通过恶意刷单、恶意评价、空包裹代发邮寄等方式伪造交易记录和物流信息实现“增信”、“降信”的违法失信行为。加大对即时通信和社交网络服务的监管,加强对个人社交平台进行交易的行为进行监控和检查,依法查处个人社交平台发生的违法交易行为。加大对物流配送环节产生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电商经营者商业秘密、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切实保护商品交易、网络支付等敏感信息的安全。(市市监局、市商务局、市政数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19.加强诚信文化宣传。利用微博、微信、电视、报纸、各类移动应用程序等媒体传播平台,多渠道、多形式树立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典型,曝光严重失信典型。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双11”网络购物节、元旦、国庆节、春节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诚信主题宣传活动,加强诚信教育。支持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将信用状况作为员工招聘、商家入驻的重要考量因素。(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商务局、市市监局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20.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县区、各部门要把电子商务领域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任务落实。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好牵头作用,协调解决电子商务诚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市政数局、人行通化中心支行会同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


通化市政务服务与数字化建设管理局|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