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昌邑区高度重视政务服务环境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务实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效能,“软”“硬”两手抓,全力打造“昌易办”服务品牌,以政务环境的优化升级助推营商环境实现大跨跃。
一、加强“硬”建设,筑牢服务基础
建设“一站式”服务大厅。吉林市昌邑区投入3000余万元新建市民服务中心,中心于2019年底启用,建筑面积3200平米,设置窗口61个,共38家市、区级部门和企业进驻,在这里,一个企业从注册成立公司涉及的办理营业执照、刻制印章、申领税控设备、办理社保、银行开户,到运营中涉及的投资项目审批、水电气热报装、交纳税费、不动产交易、营业范围变更、法律服务,再到企业消亡时的办理注销登记,中心为企业生长全生命周期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昌邑区市民服务中心是吉林市城区大厅中功能最全、集成度最高、业务量最大的政务大厅。
推动审批服务便民化。新建“E网通办”自助服务区,依托全省政务服务平台,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166项高频事项实现“一次登录、全网通办、全省通办”。开设政务公开专区,为群众提供政府信息查询、网上申请政府信息、办事咨询答疑等服务,疫情期间设立惠民惠企政策专栏,畅通了政企政民互动渠道。开设诚信查询窗口,为企业群众和窗口工作人员提供信用查询前置服务业务。聚焦群众办事的热点堵点问题,创新设置24小时电子延时取件箱,为居住距离近、办理证件非立等可取、请假不易的上班族提供暖心服务,办事急迫的群众凭借短信密码可以在非工作时间24小时取件,既解决了快递服务的时长局限性问题,又解决了办事群众的请假难问题,“小箱子”彰显了“大情怀”。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昌邑区共12个街道、5个乡镇、2个开发区(示范区),下辖86个村和65个社区,按照乡镇机构关于健全便民服务平台的相关要求,各级便民服务中心全部改造完毕,其中,面积最大的582平方米,面积最小的36平方米,平均面积139平方米,统一挂牌“便民服务中心”,全区统一标准,设置至少3个综窗,以及1个统一出件窗口;2个专区,即政务公开区、“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区;1部热线,即整合所有对外咨询投诉电话;1个服务台,即整合所有线下咨询投诉服务接待;1部指南,即制定标准的办事指南;1个政务新媒体,即整合所有新媒体;2套网络,即全面铺设互联网和电子政务外网;1支综合队伍,即综合服务中心队伍;1个清单,即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1批制度,即中心管理运行考核等制度;1套受理标准,即综窗受理手册。
二、升级“软”实力,增强服务效能
稳步推进“综窗”改革。昌邑区市民服务中心建立行政审批专用章统一用印制度,设立统一用印“综窗”,改造建立了用印室,集中托管18个部门和单位的行政审批专用章,实现统一制证、统一用印、一口出证,有效解决了“体外循环”问题。按照“宜综则综、宜专则专”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分类综窗,医保、不动产、公安、税务、公积金、市场监管等部门业务除身份证、出入境分设专窗外,其余全部纳入分类综窗。集中攻坚,制定完善《综窗受理审核要点》,昌邑区市民服务中心组织全区各部门开展多轮研究和修订,耗时三个月,最终形成规范统一的受理手册,为综窗持续高效运转打下坚实基础。
着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摸清底数,高效完成政务服务事项的复用工作,目前昌邑区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共计541项,进入实体综合大厅509项,比例达到94.1%,纳入综窗的事项515项,比例达到95.2%。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全面取消兜底条款和模糊性规定,对于需要企业群众填报的材料,全部提供参考样本,窗口纸质办事指南与政府网站公布办事指南、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办事指南同源一致,同步梳理了30项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清单,制定“一件事”办事指南。
创建“昌易办”服务品牌。昌邑区市民服务中心强化党建引领,成立中心党建联盟,倡导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组织评选党员先锋岗、岗位标兵、明星窗口等,形成争“先”服务的良好氛围。鼓励开展志愿服务,创新增加手语翻译、英语翻译等服务举措,为来中心办理业务的特殊人群提供极大便利。聚焦企业群众办事体验,认真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线上依托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办事体验的随时评价,线下设立中心投诉举报受理办公室,随时听取群众意见,形成倒逼机制,不断转变服务人员工作作风,优化中心政务服务环境。
为切实打造好更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吉林市昌邑区近期又招录15名事业编制人员充实到政务服务一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获评吉林市2019年优化营商环境标兵单位的荣誉之上,相信吉林市昌邑区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