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结合全市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抓住养老服务业重点,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深化帮扶管理,有效促进了我市的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记者在亲如家养老院看到,各种无障碍设施方便了老人出行,完备的医疗配套服务满足了老人的健康需求。养老院负责人李长生告诉记者:“在决定投身养老事业之初,对于建设养老院的要求并不是十分清楚,在市、区两级民政机构的大力协助下,顺利完成了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了相关规章制度,并通过了养老院相关资质的审定检查。”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市民政局将养老服务业作为调研方向重点,创新调研模式,围绕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呼吁社会关切,实现重点推进。形成了《通化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等14篇调研报告,明确了养老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方向。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在养老示范创建方面引导扶持我市养老企业发展,提出了“运营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的新思路,深化养老机构改革。养老机构在老人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提升了服务质量。积极引导已建养老机构与驻地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开展医养融合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
在智慧社区智能养老方面,市民政局指导协调养老服务企业先后投入750万元建立了智慧社区智能养老云服务平台,配备公共服务信息触摸查询系统、电子信息发布系统、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和客服中心等信息服务网络。现收录老人信息6万余条,日访问量峰值达1300人次,累计服务20万人次。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永祥告诉记者:“为大力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今年我们拿出1000余万元,直接提出四类七项补贴;我们的养老机构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养老床位完全能够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在全市56个社区设立了日间交流站;养老服务平台初步形成,老人在家里只需要一个按键,就会有专业的服务团队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下一步,我们要切实做到不但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更要让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记者手记:
市民政局坚持养老事业和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满足普惠型、兜底型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做好兜底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这是对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进行的有效尝试,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逐渐在我市形成。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是全社会的责任,尊老爱老、亲老敬老,用实际行动呵护老人们的最美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