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  本地动态
我市大力实施“五转”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8/06/08  |  来源:通化市人民政府  |  专栏:本地动态
 

通化的基础和优势在民营经济,未来的潜力和希望更在民营经济。

日前,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大力实施“五转”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按照《关于大力实施“五转”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奏响鼓励支持“创生个”、引导扶持“个变企”、全力推进“小升规”、积极开展“规改股”、大力推动“股上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五部曲”,为新时代通化绿色转型、全面振兴筑牢坚实基础。

力争经过三年的努力,全市市场主体总量和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全社会创业活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动力得到有效聚合,形成民营经济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发展质量效益全面提高,经济社会贡献不断扩大。到2020年底,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万户,年均增长10.6%。

民营经济是环境经济,什么样的环境决定着民营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我市着力打造体制机制新优势,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有力支撑。

融资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对此,我市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积极搭建银税互动平台、银商合作平台、“双创”贴息贷款平台等新型政银企合作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降低准入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大力发展“缴税贷”、商标权质押贷、“家庭贷”等金融创新产品,扩大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份额。做大“助保金池”融资担保规模,力争用3年的时间使市本级“助保金池”风险补偿铺底资金达到1亿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10亿元的增信担保。

强化财税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等各类扶持政策。积极整合财政支持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深化效能革命,实现企业办事高效率,我市积极营造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行“妈妈式”“零距离”“零成本”服务。今年,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只跑一次”改革,6月底前实现80%以上政务事项“只跑一次”;实施审批流程再造,产业项目审批时限50天以内,有特殊要求的不超过80天。

建立良好民营经济共生互促生态体系,大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

聚焦人才保障,全面落实《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7个实施方案,对企业家特别是新生代企业家以及经营管理人员开展高层次、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支持民营企业大力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办学,加快培育一批紧缺职业(工种)高技能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大力实施好“学子归巢”行动计划,让家乡成为通化儿女的创业乐园。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撑,也需要企业自身升级加速,内外因双向驱动。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我市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推动东宝、万通、康元等质量检测和科技研发中心建设,组建医药健康产业创新联盟,大力推进与“十四校三所一院”的深度合作,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技术研发投入,加快研发和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努力让创新主体多起来、创新能力强起来、创新成果用起来。

项目建设是培育市场主体的主战场。为强化项目带动效益,我市相继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暂行规定》《关于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一名包保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重大项目、一名项目专员、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

立足新时代,践行新理念,通化民营经济发展再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全市上下团结拼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通化民营经济必将迎来不断发展的新机遇与新希望。


通化市人民政府|2018/06/08
专栏直通车
大家关注